关于推进我市城乡水环境整治和保护的建议

时间:2015-12-25 09:41:11 点击: 次 【字体:


关于推进我市城乡水环境整治和保护的建议


提案人:民革四平市委

界别:民革

地址:四平市英雄大街1719号市委2号楼

联系电话:0434---5083355  


水环境是城乡环境要素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水环境的优劣与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水环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四平境内的河流水系分属辽河和松花江两大水系。辽河水系主要有东辽河、西辽河、招苏太河、叶赫河,流域面积为11581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80.69%;松花江水系主要有伊通河、新凯河、饮马河、辉发河,流域面积为2771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19.31%。据统计,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8条,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75.3条。这些河道是我市农田引水灌溉和排泄洪涝的主要通道,也是沟通全市各个流域、区域骨干水系的纽带,同时还构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托,是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增多,水资源频频受到破坏,水环境恶化严重。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力度,按着生态建设要求重点推进了各级城市的水环境整治建设,通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河道疏浚整治、河道长效保洁等措施,不同程度缓解了对水环境的压力,但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调研发现,目前全市乡村水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筑路、建房阻断河道,造成河水流通不畅。河道断流后加重了污染和水质恶化,造成了乡村河水长年恶臭难闻。二是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中,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幅上升,过量的化肥和农药残留随雨水流入水体,造成污染。三是乡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及垃圾污染。乡村生活污水绝大多数直接排入河道水体;大量生活垃圾在水体周围露天堆放,甚至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和丢弃死亡动物等;多数厕所、化粪池建造不够规范,致使厕所内的排泄物直接流入河中。2012年秋季,我们对全市各县(市)、区部分城镇、农村水环境进行了随机走访调研。在被调查的20多条大小河流中,除东辽河和伊通河干流的水体处于流动状态外,其余多数小型河流基本是不流动或流动状态很差。河道水质污染严重,黑臭现象明显。全市乡村居民生活用水水源基本靠地下水,由于河水重度污染,导致了沿河两岸浅层地下水污染,影响乡村人、蓄饮水安全。全市水环境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表水污染严重。近年来,全市地表水功能全面超标,水质的主要问题是:有机物含量偏高,部分河流的工业污染超标越来越明显,以劣Ⅴ类水体为主,均属重度污染,特别是流经城镇河段发黑发臭,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2、河道水系破坏严重,河道调蓄功能减弱。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片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占用河道水域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河道被大量占用,抗洪排涝能力减弱。同时部分河道河岸被圬工结构硬化,原有的水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大大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3、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居高不下。多数河流水体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量(NH3-N)等指标已超过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体标准的要求,部分中小河流水体已达到了劣Ⅴ类水体。在水环境污染物来源的构成中,工业、农业和生活三者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例构成大致为2:2:6。点多面广的生活污水已成为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乡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随意向河道倾倒生活、工业、建筑垃圾现象较为普遍。

建议:

  1、强化城乡水环境意识,建立健全长效综合协调机构和监管机制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乡水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工作。可通过谋划项目,增加投入,将城乡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水系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环境工程规划、区域经济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从保护水资源和城市战略资源高度,提升其法律地位,并加以刚性定位,设立不可突破的底线。

2、加快河流水系整治步伐,引导和解决乡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达标排放。疏通水系,加强疏浚整治,清理河道淤泥,全面恢复和提高各级河道引排能力,有效改善河道水系的水质和环境面貌。河道整治要从区域水系规划入手,应理顺市、区、镇、村各级河道功能,顺应自然规律,构建科学合理、引排顺畅的河网水系,为河道整治形成科学依据,打下坚实基础。河道整治要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合理布局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管线、公路交通,逐步打通所有河网水系,配套相应污水处理能力,避免河道二次污染。对于生活污水,可以结合现有自然条件,采用截污、小型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等方式处理。

3、深化“民生水利”内涵,形成河道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开展乡村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环境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高效、复合的化肥品种,增加人畜肥、有机肥的使用量。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新型绿色农药,培养农民科学的农药施用方法。